利用內鏡給患者進行檢查及治療,是侵入性的一項診療技術。由于內鏡的構造比較精細,材料相對較為特殊,管腔多且無法采用高溫消毒,因此大多數都通過化學消毒劑浸泡儀器及其附件來進行清洗消毒。
1. 內鏡附件清洗消毒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
清洗消毒內鏡及其附件的時候,必須在一個能夠通風的專門區域來進行;使用的化學消毒劑一定要滿足相關作用的時間及濃度的要求;給內鏡進行全浸泡消毒時一定要讓內鏡的腔道循環灌注化學消毒劑;消毒完成后,應該給內鏡通過過濾水或者無菌水漂洗,然后再對其實施最后的干燥程序 。
2. 內鏡清洗消毒的方法步驟及附件的消毒與滅菌
2.1 內鏡清洗消毒的方法步驟
①預備工作
在檢查床側的時候,利用酶潔液紗布將鏡身上粘液擦拭干凈,并反復地送氣及送水到加酶液體中,超過 10 秒以后將主機的電源關閉,在內鏡電氣接頭處蓋上防水蓋并將之擰緊,把內鏡卸下來送進洗消間。
②漏水檢查
在防水蓋通氣的接口上接住測漏器的接口蓋,測漏器的接頭連接上清洗消毒相關設備的測漏器的連接管,在水中把內鏡盤旋浸泡其中,并打開測漏開關,在確認了內鏡已經充氣后,查看操彎的曲部是否出現膨脹以及操作部是否持續出現氣泡,并把操作部的大小角度調整到至******,然后再次對彎曲橡皮進行觀察,如果發現氣泡連續的冒出,說明內鏡出現了漏水,必須馬上送去立即檢修。
③初步清洗
利用清潔布在流動水中對鏡身進行反復清洗,把活檢帽、送水及送氣的按鈕以及吸引器的按鈕摘下,使用高壓水槍對各管道進行沖洗。通過清洗刷對內鏡徹底刷洗,然后把毛刷上的污濁物清除,正常情況下管道需要沖洗 2、3 次。把自動灌流器內的注液口和內鏡清洗管道連接在一起,同時在槽內連接上吸液導管,啟動灌流器,從而給內鏡全流程進行清水,在灌注超過半分鐘以后,把管道里的液體排干凈。
④酶洗
把內鏡放進酶洗槽中,自動灌流器的那個注液口要連接上內鏡的清洗管道,同時把吸液導管連接到酶洗槽內,將灌流器啟動,全流程利用酶液給內鏡進行半分鐘以上灌注,而浸泡時間必須超過 3 分鐘,每清洗完一條內鏡后,就要更換酶液。
⑤次洗
按照初洗時的相關要求,利用流動水把內鏡上的酶液徹底清洗干凈,把灌流器注液口連接上內鏡的清洗管,同時把吸液導管連接到酶洗槽中,將灌流器啟動,給內鏡全流程進行半分鐘以上的酶液灌注,排盡其管道中的液體,并利用高壓氣槍將各個管道內所殘留的酶液吹干,將內鏡搽拭干凈,全程用時大概 2~3 分鐘。
⑥消毒
利用消毒液完全將內鏡浸泡,把灌流器注液口連接到內鏡的清洗管上,同時把吸液導管連接到消毒槽內,將灌流器啟動,利用消毒液全流程對內鏡進行超過半分鐘的灌注,在內鏡浸泡了半個小時以后,把管道中的消毒液全部排干凈。
⑦終洗
工作人員將手套更換,把經過了浸泡消毒的內鏡放到終洗槽中,利用流水對內鏡進行清洗,把灌流器的注液口連接到內鏡的清洗管上,同時把吸液導管連接到終洗槽中,將灌流器啟動,給內鏡全流程進行清水灌注,在半分鐘后,排干凈管道里的液體,并將其吹干以備下次再用。
2.2 附件的消毒與滅菌
內鏡上的附件,包括活檢鉗、注射針以及細胞刷等,每用過一次都必須進行滅菌。在每次內鏡使用完后,這些附件要立刻拿到流水中進行清洗然后吹干,之后將其裝進超聲振蕩器中,超聲振蕩器里還需要容有多酶洗滌液,里面的水溫控制在 40 攝氏度,將超聲振蕩器啟動并持續 20 分鐘。進行超聲處理完畢后用清水將這些附件沖洗并吹干,然后用堿性的戊二醛消毒液將其浸泡,溶液濃度為 20 克 / 升,同時在將消毒液注滿管腔內部,浸泡半小時后,將附件取出并使用清水將其沖洗然后吹干,并分件用特制的塑料袋裝進并密封,之后采用環氧乙烷對其進行滅菌處理。
3. 內鏡的日常保養
如果內鏡在當天不再需要使用,在所有的清洗消毒流程都完成后在各個管道中注入酒精溶液,濃度為 75%,并將紗布用酒精打濕然后對內鏡表面進行擦拭內鏡,采用高壓氣槍把所有的管道吹干,最后再通過硅油給內鏡的各個按鈕進行潤滑處理。在內鏡保存前,把所有可以拆卸下來的部件包括防水蓋、吸引按鈕、送水送氣按紐以及活檢帽等,將之從內鏡上面拆下來,并確認內鏡的表面已經完全干燥,并把內鏡角度卡鎖設置為“F”,最終在儲鏡柜中懸掛保存,其插入部要盡量地伸直。此外儲鏡柜中必須用紫外線每天消毒二次,其表面利用消毒劑進行擦拭,消毒劑需要含氯,然后保持內鏡的清潔及干燥。
4. 結語
總而言之,面對不斷變化其特點的醫院感染,和細菌的耐藥菌株越來越多,菌種不斷變異以及越來越多的感染的方式,內鏡的消毒滅菌將越來越難開展,所以,我們還一定要不斷地提高對內鏡的清洗消毒認識,并完善其清洗消毒方式,采取妥善科學的日常保養方法。
澤呈健康科技(江蘇)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©2019 聯系電話:400-182-8896 All Rights Reserved
蘇械廣審(文)第251118-01871號、蘇械廣審(文)第260426-07374號、蘇械廣審(文)第260426-07377號、蘇械廣審(文)第260426-07375號